札达蟾蜍

zamdaensis   Fei, Ye et Huang
   

  15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西藏札达(5雄)标本。
成体:雄蟾体长57.0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89。头宽大于头长;吻圆,吻棱显著;颊部略向外侧倾斜,几乎无凹陷;鼻孔近吻端;鼻间距略大于眼间距,上眼睑宽大于眼间距;鼓膜椭圆形,其长径略大于眼径的1/3;舌长椭圆形,后端无缺刻。
前臂及手长为体长的44%;指宽扁,指端浑圆,浅褐色;第一指长于第二指或相等,第四指长约为第三指的3/4,末端达第三指远端第一关节,指侧缘膜显著;关节下瘤不成对,外掌突大而圆,内掌突略小。后肢较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肩后,左右跟部相遇,胫长为体长的38%;趾端圆,浅褐色;趾侧缘膜宽,基部相连成蹼,第一、第二趾外侧和第五趾内侧蹼不达趾端;第四趾蹼达近端第一与第二关节下瘤之间;关节下瘤小而显著;内蹠突大,外蹠突较小。
表189 札达蟾蜍成体量度(西藏札达)
Table 189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Bufo zamdaensis Fei, Ye et Huang (Zamda, Xizang)
单位:mm
项目 Holotype, ♂
CIB 760085 5♂♂ 项目 Holotype, ♂
CIB 760085 5♂♂
体 长
SVL 55.1 48.8—64.8
57.0 前臂及手长
LAHL 25.1 22.1—28.6
25.2
44.0%
头 长
HL 16.6 15.8—20.0
17.5
30.7% 前臂宽
LAD 5.8 5.4—7.1
6.1
10.7%
头 宽
HW 20.5 20.5—23.8
21.2
37.3% 手 长
HAL 14.0 13.0—17.8
15.1
26.5%
吻 长
SL 6.9 6.5—8.2
7.4
13.0% 后肢长
HLL 77.5 61.0—89.0
74.1
131.0%
鼻间距
INS 4.1 3.5—4.3
4.1
7.2% 胫 长
TL 21.2 18.2—25.7
21.7
38.0%
眼间距
IOS 3.6 3.2—4.2
3.8
6.7% 胫 宽
TW 6.5 4.5—7.8
6.4
11.2%
眼睑宽
UEW 4.9 4.9—6.4
5.6
9.8% 跗足长
TFL 33.3 30.2—38.8
35.1
61.5%
眼 径
ED 7.1 6.0—7.4
6.7
11.7% 足 长
FL 24.8 21.9—29.1
24.8
45.5%
鼓 膜
(长径)
TD 2.1 2.1—3.1
2.6
4.6%

皮肤粗糙。头后及体背面满布大小瘰疣,其上密布小白刺;口角后有大疣;耳后腺扁平,短小,呈逗号形;四肢背面较光滑;体侧、腹后及股基部具大疣粒;跗褶明显,达内蹠突后侧。体腹面满布扁平疣粒。
生活时雄蟾背面橄榄、浅绿或灰色,有少数深色斑;腹面乳白色。
第二性征:雄蟾前肢粗壮;内侧3指及内掌突上具黑色婚垫;有单咽下内声囊,声囊无黑色,声囊孔长裂形,位于口腔右侧或左侧,CIB 760089号标本体长51mm,有婚垫而无声囊孔。
头骨:鼻骨小,中缝短,左右鼻骨不相触;蝶筛骨背面显露多;额顶骨窄长,有囟门和骨缝。
幼蟾:3只标本的体长32.7—38.5mm,各部特征与成体同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本种与Bufo stomaticus Lütken, 1863相近。但本种耳后腺短小呈逗号形,长略大于宽;鼓膜小,其直径为眼径的1/3;掌突大,且内掌突略小于外掌突;内声囊处无黑色;额顶骨较窄长,有囟门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札达地牙古壤村,常栖于海拔2900m左右山区的沼泽草地和水塘附近。